如何理性看待贵阳大数据与 IT 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2013 ~ 2017 年,贵阳大数据产业政策破题至今,围绕其的争论和拉锯由来已久,贵阳市 IT 产业在一片质疑声中蹒跚起步。总结下来,负面观点无外乎有三:

  1. 自身教育基础薄弱,缺乏高水平人才。
  2. 产业政策宣传过度,市场有泡沫化倾向。
  3. 大数据产业政策面临周边成、渝等二线城市的竞争。

回顾

首先,让笔者简单的回溯一下历史,以便让同学们能够继往开来。从 2006 年至 2012 年,贵阳整体处于一个快速的城镇化阶段,颇具地方性特色的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开发,拉开了贵阳市造城运动的序幕,世纪城花果园未来方舟等超大体量楼盘接踵入市,这个时期的 IT 行业如同贵阳的城市建设一样,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一个比较蛮荒的状态。那些年,贵阳同学言语中的IT多是指脑百信新大陆电脑城里电子产品的 sales,而贵阳的 IT 圈多数情况是指电子产品的分销渠道。简而言之,那个年代在贵阳卖电脑搞 IT是同等的概念。

其间,虽然诞生了朗玛这样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但伴随UC等核心产品被新浪的收购,整个贵阳 IT 几近沉沦。那些年,贵阳市主推的产业还是动漫,也大手笔举办了几届国际动漫节,但是收效寥寥,人才和企业成为最大的掣肘(这个问题事实上一直困扰着贵阳的各类产业政策)。

当然,作为人口相对聚集的省会城市,依然零零散散的分布着一众 IT 技术型企业,只是圈子较小且相对封闭,至始至终处于被大众遗忘的状态。当时,笔者听到身边朋友一句打趣的玩笑话:贵阳 IT 技术圈跳槽,跳来跳去结果都是熟人。当年贵阳 IT 的羸弱与小众,由此可见一般。

概况讲完,接下来聊聊贵阳这坐城市本身的一些特点。贵阳属于传统的三不沿(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境)城市,地理位置处于西南一隅,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落后,工业长期欠发达,农业受制于地形地貌。GDP 占比当中,作为第 3 产业的服务业占比远高于同期其它城市,属于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而自身产业匮乏带来的一个极重要影响,就是高素质人才的持续性流出,经济、产业、人口吸引力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城市化进程缺乏产业支撑,城市氛围和品味无法有质的改善,吸引不了人才落地,然后更加无法吸引优质的企业。那些年笔者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极少愿意留在贵阳工作和发展,无论是在省外院校求学的同学,还是在省内高校的理工科就读的同学。

一个城市的高校,潜移默化继承着这个城市的性格。聊到高校,必然要先聊聊学习氛围。可能缘于相对闭塞的城市氛围,以及自身产业、企业的缺失,贵阳高校当中整体的理工科学习氛围,就笔者当时感受而言,是严重确失的。专业化的、研究性的学习较少,这可能是由于省内院校文史类专业占比过大的原因所引起,答主学生时代逛过民族大学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这 3 所高校的的图书馆,工科类的最新文献和书籍存量都相对较少,许多较新技术方向的工科类图书经常难觅其踪。理工科氛围的缺失,导致省内高校自身又难以培养和孵化企业,内生和外生动力都同时匮乏的情况下,新兴产业起步所会遇到的困难,由此可窥见一般。

当然,作为省内唯一的一所重点大学,贵州大学北区新图书馆藏书相对丰富(答主工作以后也常过去蹭书),加上朗玛早些年,一直持续在贵州大学组织编程大赛,算是给那些年蛮荒的贵州 IT 抹上了些许亮色。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毕业生,算是那个年代,贵州 IT 启蒙最早的那批同学。

概而言之,2006-2012 这六年期间,贵州的 IT 总体是灰色的,黯淡并且有些看不到未来。回想起过去那段经历,答主至今依然有些时间上的割裂感,模糊却又真实发生过。

起步

2013 年伊始,伴随超级大盘项目库存去化的放缓,贵阳楼市开始堆积大量的库存,崩盘之声不绝于耳,省外媒体对于超级大盘扎堆的高容积率城建模式存有诸多诟病,将贵阳与鄂尔多斯并列为房地产供应严重过剩的城市。时年 7 月份,从中关村调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走马上任,开始收紧贵阳过剩的土地供应,并着力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稳定贵阳楼市危险局面的同时,为后续的人口导入、招商引资、IT 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伴随《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出台,以及2014-2017 年连续举办的 3 届数博会,推动贵阳的大数据产业走向全国的舞台,大量初创企业伴随互联网+、政务大数据、区块链等 IT 应用的兴起开始破茧而出,贵阳市的整体产业结构产生了许多亮点。由此,贵阳市 IT 行业逐步进入到一个较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到目前为止,贵阳市引入了 IT 制造业端的富士康,也引入了商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的灾备中心,以及华为、苹果的数据服务中心,并与半导体 IC 行业的高通合作进行 ARM 服务器芯片的研发。从而,基本完成模具组装半导体 IC数据中心的全产业链布局。虽然目前来看,总体规模不算大,但是贵在于全面。为贵阳市 IT 行业的后续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贵阳城市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

政府投资主导产业发展

笔者目睹过十年前贵阳 IT 行业的蛮荒状态,也目睹了成都市天府软件园从 2005 年的两块菜地,变成如今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成都市 IT 产业完成蜕变的十年,其实也可以视为成都市政府持续投入的十年。园区内 SAP、普华永道、埃森哲、Thoughtworks、Marvell、赛门铁克等一众企业的落地,背后依靠的依然是成都市政府提供的巨额优惠补贴税收减免项目扶持。2017 年初发布的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扶持计划,未来 5 年将投资 150 亿对成都市的 IT 企业进行补贴和扶持。因此可见: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产业发展,贵阳并不是个例,特别是对于广大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城市而言。

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产业、就业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更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深层次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国际产业分工,也可以认为是中国自身产业结构折射的矛盾,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解读,以后笔者另起一个话题讨论)。政府主导投资对于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是规避不了的话题,IT 行业同样不例外。毕竟,2017 年近 800 万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家整体经济逐步下行的背景下,需要新增如此之多的就业机会,除了通过投资拉动,笔者想不出有其它办法能够承接如此之多的就业岗位

综上所述,通过政府投资推动产业发展,贵阳并非个例,因此产业政策宣传过度,市场有泡沫化倾向并非核心问题所在,更关键问题在于,贵阳市能否保持投资和 IT 产业政策的连续性,不间断的持续进行投入和扶持。>

宏观经济学上有一个观点认为:适当的泡沫对于经济体的发展是有益的,该观点借鉴到 IT 产业政策上有其合理性。

人才和教育

从历史上来看,贵州是一个三不沿的穷省。但是,最近几年贵州全省 GDP 增速都保持在全国龙头位置,显著的高于其它省份,给贵州带来丰富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善以及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变化。当城市硬件、基础设施逐步坐实之后,就会逐步进入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作用之一是提升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城市化带来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作用之二是提升经济整体运行效率。这一进程,从国际上其它城市的城市化经验来看,这也是有迹可循的。

贵阳周边成渝的 IT 行业起步较早,贵阳在教育、人才流入方面存在的现实短板短期内还难以弥补,但是现实的变化依然还是能够看到,省内高校已经普遍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高校教师队伍的相关建设和培训也在稳步推进,省内主要高校更是相继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例如贵州财经大学的大数据金融学院、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委相关领导也作出明确批示,希望省内各高校为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方面的诸多投入将会在人才供给侧,助推贵州 IT 的产业化进程

成渝的竞争

笔者生活在成都多年,贵阳与成渝两市现实方面的差距还是可以客观感受到,但是总体上依然认为贵阳的相对竞争优势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优异的空气质量、稳定的地质结构就是成渝地区难以企及的优势,这两者又正好是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选址条件。所以,贵阳大数据不应该是该不该搞的问题,而应该是如何搞好的问题

这里必然有同学会诘问:数据中心存在对于就业的意义,仅仅在于人才需求量较少的运维环节。诚然,抛开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所拉动的就业,数据中心能够接纳的就业人数相当有限。但是数据中心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清洗、挖掘其实也是一个蕴含了巨大价值的产业(因此最近几年数据分析职位才会如此火爆),而贵阳市后续成立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就是为了从数据中心建设与运维向产业链上游发展的尝试。截止 2016 年 09 月 01 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发展会员已经突破 500 家,包括中信银行、腾讯、京东、中国联通、华为、阿里巴巴、神州数码、软通动力、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企业,并且已经链接全国所有政府的公开数据,可交易的数据总量超过 60PB。

终上所述,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化总体思路,主要体现在通过数据中心建设,拉动上下游产业、企业的投资,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

IT 产业培育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培育过程,这方面贵阳可以借鉴一下成都市天府软件园的发展经验,十年前成都市的 IT 产业起步于比较低端的软件外包服务业,当时成都市也有不少人质疑其为政绩性工程,但经历了十年的漫长发展之后,目前成都市的 IT 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化效应,是中西部地区世界 500 强落户最多的高科技产业园区,也是目前国内软件、游戏、互联网行业重镇。天府软件园由成都市高投集团控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建设主体),但整体的经营交由徐婷婷团队(暨前大连软件园管理团队,在 IT 外包方面具备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截至到目前为止,天府软件园已经发展到ABCDEFG共计 7 个园区,且带动了周边天府12345街 CBD 区域的发展,云集了成都市软件、互联网行业近 8 成以上的企业。

概而言之,成都市的 IT 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主要在于: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重点产业园区,政府向区域提供优惠政策,以点带面驱动城市区域发展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学们不宜拿已经发展成熟的一二线城市的 IT 产业与刚刚蹒跚起步的贵阳直接进行比较,而应该着眼于当下的发展和变化,捕捉贵阳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机会,伴随贵阳的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实现共同成长。未来几年,伴随渝黔快速铁路成贵高铁的逐步开通运营,贵阳西南高铁枢纽的地位将会逐步兑现,通过贵广高铁无缝对接珠三角城市群深圳广州,同时串联成渝经济圈,相信届时的贵阳将会迎来更快更好的发展。

面临的质疑

贵州作为传统的经济落后省份,IT 行业长期处于蛮荒状态。当互联网带来各种稀奇古怪的新思路、新想法的时候,传统观念呈现出来的更多是不解和质疑。但是不破不立,产业的发展需要老百姓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中间存在的消耗和浪费难以避免。发展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而且还有试错的成本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 IT 企业,目前已经在贵阳开设了分公司,招聘过程中遇到不少在外工作、求学的同学们的咨询,同学们都非常关心贵阳市大数据、IT 产业的发展前景,虽然各种各样的疑惑始终在困扰大家,但是笔者坚信:贵阳市政府的大数据暨 IT 产业政策如果至始至终保持连续性,并切实提供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这些疑惑最终都会烟消云散。

需要提醒一点,贵阳 IT 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决定发展初期不可能存在大量高端的职业机会,传统 IT 开发方式向新技术新玩法的过渡也并非一蹴而就。运营产品等职位目前在贵阳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是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特别是较为资深的工程师。

前段时间,笔者听一位在美国 AWS 工作的同学讲,亚马逊云在中国区的数据中心,既将在甘肃张掖投入使用。即使 GDP 总量、人口数量、生态环境都远不如贵阳的城市都在推动数据中心落地,那么贵阳大数据归根结底不是行和不行的问题,而是政府能否保持产业政策的连续性,有计划的持续性投入的问题,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贵州 IT 从业人员都极其关心的问题。

如何理性看待贵阳大数据与 IT 行业的过去与未来

http://www.uinio.com/Thinking/2018-Guiyang-Big-Data/

作者

Hank

发布于

2018-05-21

更新于

2018-10-31

许可协议